远在两千多年前,我国即有了灵芝崇拜,并伴之以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。战国时代,《山海经》中就有炎帝之女瑶姬不幸夭折化为瑶草的故事。楚国诗人宋玉在《高唐赋》中更将其夸张为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,其中的“巫山神女”即为瑶姬。以至后人有“帝之季女,名曰瑶姬。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台。精魂为草,实曰灵芝”之说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深化故事《白蛇传》中,女主人公白娘子只身前往娥眉山盗仙草,以救夫君许仙。历经艰辛、危险,终于感动了南极仙翁,取回了能“起死回生”的仙草灵芝。这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小说、戏曲、电影、年画,在我国广为流传。

自古以来,灵芝是圣洁、美好的象征,故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常以灵芝作为主题。楚国诗人屈原描写神女渴望爱情的诗篇《九歌·山鬼》中,有“采三秀兮于山间,石磊磊兮葛蔓蔓”,诗中“三秀”是灵芝的别名,因灵芝一年可多次采收而得名。诗中采集灵芝的“山鬼”即“山神”,指的是“巫山神女”。汉武帝制定郊祀之礼祭祖安民,祭祀时曾由70名童男童女咏唱配乐郊祀歌。《灵芝歌》:“因灵寝兮产灵芝,象三德兮瑞应图。延寿命兮光此都,配上市兮象太微,参日月兮扬光辉”即是郊祀歌之一。三国时代的诗人曹植写了许多有关灵芝的诗篇,在著名的《灵芝篇》中,称颂“灵芝生天地,朱草被洛滨,荣华相晃耀,光彩哗若神”,反映了诗人对灵芝的崇拜。在名篇《洛神赋》中,又用“攘皓腕于神浒兮,采湍濑之玄芝。余情悦其淑美兮,心振荡而不怡”描写出在洛水之畔神女采撷灵芝时悠闲的神态,以及诗人对神女的爱慕之情。在《飞龙篇》中,则写到在云雾缭绕的泰山,遇到骑乘白鹿,手持灵芝的修炼者,并求养生之道的奇妙经历:“晨游泰山,云雾窈窕,忽逢二童, 颜色鲜好。乘彼白鹿,手翳芝草,我知真人,长跪问道。西登玉台,金楼复道,授我仙药,神皇所造。教我服食,还精补脑,寿同金石,永世难老。”汉乐府诗《长歌行》中描述的“仙人骑白鹿,发短耳何长。导我上太华,揽芝获赤幢。来到主人门,奉药一玉箱,主人服此药,身体日康强,发白复又黑,延年寿命长”,也说明了采集灵芝特别是红色的灵芝,服食后可使人身体健康,白发转黑,寿命延长,显现出灵芝保健的功效。

灵芝(学名:Ganoderma Lucidum Karst),外形呈伞状,菌盖肾形、半圆形或近圆形,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。具有补气安神、止咳平喘的功效,用于眩晕不眠、心悸气短、虚劳咳喘。
形态特征
灵芝的大小及形态变化很大,大型个体的菌盖为20×10厘米,厚约2厘米,一般个体为4×3厘米,厚0.5~1厘米,下面有无数小孔,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,每毫米内有4~5个,管口圆形,内壁为子实层,孢子产生于担子顶端。菌柄侧生,极少偏生,长于菌盖直径,紫褐色至黑色,有漆样光泽,坚硬。孢子卵圆形,8~11×7厘米,壁两层,内壁褐色,表面有小疣,外壁透明无色。
生长环境
灵芝又称林中灵,以林中生长的为最佳,药效最高。目前也有人工大棚种植,主要生长在较湿润的地方。
主要价值
药用价值
性味:性温,味淡。
性状:气特殊,味微苦涩。

古籍记载
芝类药物始载于《本经》,根据芝的颜色不同,将芝类分成赤芝、黑芝、青芝、白芝、黄芝、紫芝六种。
1、《本草经集注》曰:此六芝皆仙草之类,俗所稀见,族种甚多,形色环异,并载《芝草图》中。今俗所用紫芝,此是朽树木株上所生,状如木檽。
2、《纲目》把历代有关芝类的记载加以引证,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曰:芝类甚多,亦有花实者,本草惟以六芝标名,然其种属不可不识。
3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赤芝,味苦平。主胸中结,益心气,补中,增慧智,不忘。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一名丹芝。
黑芝,味咸平。主癃,利水道,益肾气,通九窍,聪察。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一名元芝。
青芝,味酸平。主明目,补肝气,安精魂,仁恕,久食,轻身不老延年神仙。一名龙芝。
白芝,味辛平。主咳逆上气,益肺气,通利口鼻,强志意,勇悍,安魄。久食,轻身不老延年神仙。一名玉芝。
黄芝,味甘平。主心腹五邪,益脾气,安神,忠信和乐。久食,轻身不老延年神仙。一名金芝。
紫芝,味甘温。主耳聋,利关节,保神,益精气,坚筋骨,好颜色。久服,轻身不老延年。一名木芝。生山谷(旧作六种,今并)。”